顯示具有 nejm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nejm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

獵奇之樂

網路上到處亂晃,非學術派的我總是看些奇怪東西,最近印象比較深刻的有某個被子彈顏射的可憐女人,大家急著要插管保護他的呼吸道;另一個就是NEJM好幾年前登出來的圖:CVC的complication。

這件事發生在風光明媚的紹興人民醫院。一位因為腸沾黏開刀的病人,術後由心臟科醫師在鎖骨下靜脈放CVC,據說「過程順利」。過了三周出院後,病人右小腿出現疼痛及水腫,用抗生素治療一個禮拜,症狀解除。

六個月後,病人跑回來說他「脖子後面很痛」,這讓我不禁想起成大intern畢業影片裡說的
「背痛的鑑別診斷,第一件事就是要看背上有沒有插一把刀」。結果一看他的脖子後面,插了一支guidewire……。

更扯的是,後來這作者要求撤回這篇文章,原因不是醫療糾紛(= =),而是一稿多投,同時另外上了HeartCirculation Journal

根據其中一篇的解說,這條 guidewire,一路從 saphenous vein, vena cava, right atrium, right ventricle, pulmonary artery,進入肺臟,最後從脖子穿出來。

人命真是強韌,向對岸數億病患致敬。

前幾個禮拜某台腹腔鏡手術縫合時,把線從洞裡面一拉出來發現,手上只剩線,線上的針卻不知跑哪去,為了找那根針,兩大骨盆科大會診,在開刀房摸來摸去,摸了五個小時,最後發現,針卡在插洞的管子裡面。這在對岸,大概就針放肚子裡縫起來準備投下一篇case report了吧……。

2011年4月11日 星期一

哭夭,沒藥了

過去 2 年,美國的麻醉科面臨俗稱「牛奶」的 propofol 供應短缺的問題。原本國內 3 家供應商,在去年,產品召回的召回,退出市場的退出,結果一時之間就……沒人做藥了。

為什麼會只剩下這麼少藥廠願意做這款藥?是這樣的,propofol 在 1989 年核准上市,時至今日,因為專利過期與價格競爭讓利潤降低,大家發現,同樣的生產線可以去製造其它更有賺頭的藥物,因此它就像 3C 產品汰舊換新,慢慢凋零了。

每個製造業領域都會發生這種情形,但無菌針劑的供應鏈卻格外脆弱,因為:
  1. 製程複雜,有許多前置作業,不是說想做就做;
  2. 製造廠商因為利潤而只剩少少幾家,難以應付市場波動;
  3. 多種藥物常常共用一條生產線,只要一出包就是全炸,尤其在其他廠商的產量一時之間難以拉高來彌補時;
  4. 這些藥物在各級盤商的儲存量不到一個月,來源的短缺馬上就會反映到臨床;
  5. 廠商不用心維護設備、遵守安全規範,投入的人才也不夠專業,常常製造出來的,就是註定要召回的缺陷品,最後導致藥物短缺。
好吧,那就不用 propofol 來做麻醉導入,總有些替代品吧?屋漏偏逢連夜雨,最近在美國國內唯一一家製造 thiopental 的藥商才剛關閉國內的工廠,準備產業外移到義大利去。結果這扯到了一件粉敏感的事:做為牛奶短缺時替代品之一的 thiopental,也被美國用在藥物死刑上。

義大利政府說好,你可以在我這裡設廠製造,但是做出來的 thiopental 不可以用在死刑上。藥廠跳腳說這種事沒辦法保證,於是美國政府只好從英國進口 unapproved 的同成分藥物。此時,英國國內輿論開始說怎麼可以出口殺人兵器,然後美國國內幾位即將行刑的死刑犯聯名控告 FDA 使用未經許可的藥物,罔顧人權……。

最大受害者美國麻醉學會則發出血尿控訴:沒藥可用啦。

註1:propofol 在 FDA 引進 unapproved 藥物以及廠商逐漸恢復供應的情況下,已漸漸脫離險境,但 thiopental、succinycholine 目前(Mar 2011)仍然是臨(藥)車涕泣,不知所云。

註2:FDA 兩年前牛奶剛缺貨時曾發出聲明,當時有短缺風險的麻醉用針劑有:propofol, etomidate, ketamine, thiopental, vecuronium, succinylcholine, atracurium, cis-atracurium, metoclopramide, prochlorperazine, ephedrine。


相關新聞
病患危機 藥物大規模短缺
抗癌藥物「Vincristine」注射劑短缺
鉬-99減產四成 癌症骨骼掃描大塞車

2011年3月14日 星期一

一晚沒睡,面對病人的時候

你是一位外科醫師,昨天處理照會、急診刀,一個晚上都沒睡。今天早上,九點鐘第一台排定的手術要準時開始了,你累得要命,請問該怎麼做?

按照現行醫療常規,當然是談笑風生,心想既然是外科醫師怎麼能不怕操?開下去啊!

這篇 NEJM 的觀點則不這樣認為。它提出了三個論據,認為極度疲勞的醫師是草菅人命:

  1. 睡眠剝奪對於醫師臨床表現與心智動作能力的傷害,不下於酒精中毒
  2. 前晚 on-call 值班的外科醫師,如果在手術前的睡眠小於 6 小時,則發生 complication 的機率會提高 83%
  3. 長期的睡眠剝奪,會讓人無法察覺自己身上睡眠不足造成的功能障礙。
病人簽手術同意書的時候,顯然不知道這位醫師會睡不飽,那這樣還能叫「知情」同意嗎?

他提出的解決方法是:現在這位醫師就馬上在開刀的前一刻,跑去跟病人說「我已經超過 24 小時沒睡了喔,你要給我開刀嗎?」,好讓他搞清楚狀況,如果病人說好,那就簽切結書,出事自己負責,我只付出「睡眠剝奪下的注意義務」;如果病人拒絕,那就改時間,要不然換主刀醫師。

用膝蓋想也知道這根本就是「趕病人兼推卸責任」,所以作者結論是最後這個壓力應該要由醫療機構來承擔,並且一併吃下可能的人力金錢成本,這樣做的誘因是「也許」complication rate 降下來後能降低整體醫療成本。

本文果然是吃飽睡足的麻醉科寫出來的文章,於是外科醫師就回信開砲了:

  1.  跟老婆吵架、小孩子不乖、錢不夠花,全部都會影響臨床表現。如果睡眠剝奪必須要揭露,那是不是前面每一項也都必須跟病人說?
  2. 認識自己身體的極限,也是外科醫師訓練的一環。自己的情況自己掌握就好,不用什麼都要跟病人說(謎之音:就是怕你逞強啊);
  3. 老子是醫龍,你文章裡面舉例的 colonstomy,我邊睡都能開完,當然沒關係。不過遇到肝臟移植之類的大刀,太久沒睡還是會爆啦(羞)。
這問題千絲萬縷,還有得吵。病人做好 NPO,請假住院來賞你飯吃,能不開嗎?

2011年1月17日 星期一

Case: 35歲男性發燒, 菌血症及左心房裡的陰影

2011年 新的一年 新的開始
NEJM一樣帶來了令人驚異的case

內容我就不爆雷

除了本篇case最後所帶來的戲劇性地結束之外

Differential disgnosis of:
1. Cultural result of blood culture (infection focus)
2. Mass in the left atrium

3. Clinical presentation of infective endocartitis and its complication

大概是這幾點我想是本篇值得去記的地方

Case 1-2011 — A 35-Year-Old Man with Fever, Bacteremia, and a Mass in the Left Atrium

這種結尾還真是無言啊...

2011年1月9日 星期日

Case: 24歲女性腹痛與休克

萬事起頭難,而且寫得太多將來就難維持,所以就隨便寫寫吧。

全篇瀰漫著一股「會不會死掉」的 fu,然後就在確定診斷時戛然而止,留下一堆褲子脫一半的讀者。

最後介紹我看這篇的人說仍有許多疑點,我則覺得第一天入院時就用對抗生素,但好像沒啥鳥用(可能有 paradoxical effect?),最後應該是用超級大招救回來的。

Case 25-2010 — A 24-Year-Old Woman with Abdominal Pain and Shock